Featured image of post 大二课程总结

大二课程总结

对大二主修课程的总结

by 先於.

写在前面

这篇写出来估计🐎就掉光了吧(本来就已经掉🐎了www)

本来不想写的,因为感觉没啥可以写(主要是自己太菜了),但是看到一个朋友写了类似的就又莫名想写,前面是一些课程的感受和经验分享,后面是对强基大二生活的一些总结(可能会比较负面哈哈哈哈)

趁没出分前写一下感受 (主要是复习不下去了),感觉出分后写这种东西就有一点贻笑大方了。

本人并非优秀学生,写这个东西只是图一乐


普通物理学Ⅱ

(这个是和普通班分离的,所以单独讲一下)

  • 课程介绍

老师是曹超和LLK老师,两位老师真的是很好很好的老师,有问必答,我真的超级喜欢能把问题讲清楚的老师,所以我基本上下课都会去找曹超老师问问题(他真的非常好!!!)大家不要被LLK的英文授课吓到,毕竟全英文教学是某院的问题不是老师的问题。曹超老师上课喜欢在黑板上推公式,

曹超老师的课基本上全听,但是LLK老师只能听懂一半,所以后面回去翻万歆老师的智云(几位老师的PPT和小测应该是共享的)

有说两位老师给分烂的,但是我期中考炸了平时小测也基本上是错的,但是最后分数还可以,不知道是不是期末考考的还行。

  • 教材推荐

电学部分比较难,如果中文教材我试过的是伯克利和费恩曼,伯克利的教材和我们学的内容比较贴近,后面光学和量子力学就比较简单,理清概念就行,竹园院版里有整的PPT笔记,看那个应该ok。

至于考试,我评价为阅读理解。

电工电子学及实验

  • 课程介绍

老师是孙晖老师。老师是好老师,课程设置真心有问题。(不如说这类基础课程多多少少都有点xx)

平时要做7次实验,实验前要刷慕课+预习课,前后两次不用写实验报告(不得不提我做这个实验就没有顺利过),MOOC上要听课而且要做自测题。加上平时作业和小测其实事情算是非常多的。

自我感觉比较难的是前面的电路分析(第二章),其他部分就还好,课后稍微过一下认真把作业写一下应该就能理解,其实都是一些比较套路的东西。感觉课上有些东西并不需要知道原理,只需要知道怎么算就行(但孙晖老师很喜欢把原理讲透导致我一点都听不懂,然后就摆烂没听。)复习课一定要听,因为课程内容很杂,所以一定要有老师领着梳理一遍(因为被冲了好几节课所以孙晖老师没有讲复习课,我后面去听马吉恩老师的复习课)

  • 关于考试

考试不太难,但是要记得东西很多,把MOOC上的测试题看一下,然后平时作业好好做应该就行(不得不说这次考试前发生了一些事情心态炸了大题没一道完整做出来的)

电工电子学答案后面是有附自测题的,个人感觉中等偏上,有时间写,没时间也可以不写。

我的电工电子笔记整理

机械设计基础

无语老师。(查老师上有条高赞评价是我写的这是可以说的嘛哈哈哈哈)

但是大题可以去看看王可以老师这个up主的视频,感觉还是不错的。

计算方法

又名背诵方法

  • 课程介绍

好老师,上课思路清晰,但是就是老师嗓子不太好经常咳嗽有点影响听课。但是课件质量却是不错。不过据说孙老师要退休了就蛮可惜的

课后一两道习题+两周一次上机题,有一次其中测试,内容都是很基础的数值计算方法,配合科学计算导论食用更香(不是)。

  • 考试

但是我们这次考试的时候特别喜欢考误差分析。老师复习课的时候反复提误差分析结果真的一堆误差分析。所以真的真的要注重复习课!但是平时学有余力的话可以照着课件或者课本稍微推到一下,其实不难。(不得不说我考前推导了一下RK算法的局部截断误差和绝对稳定域结果就考到了)

我的计算方法笔记整理

科学计算导论

  • 课程介绍

基本上是讲解MATLAB的用法和一些比较基础的科学计算方法,因为自己是用写C++比较习惯所以写MATLAB有点不太习惯,老师上课会讲MATLAB的基础用法,基本上是很简单的概括,很多东西是要自己学的,可以试试人工智能(不是)

我觉得作业量算大的,基本上思路、编程、调试要花半天时间,如果要用到新东西的话还得查所以蛮费时间的,有一个课程大作业,我们是一个登月模拟,一个乒乓球、一个最短路径,要用到GUI(不太好写),第八周会有一个简单答辩所以你基本上要一两周搓出一个简单模型,考完试后上交大作业,感谢这点,不然我会崩溃的(有n个大作业要赶)(甚至现在还没写)。还有一个期中考试,基本上是会的就会不会的就不会。

不过暑假打算研究一下科学计算,有做的话应该会发上来

工程热力学

  • 课程介绍

基本上是大物热学部分+普通化学热力学的部分,主要是研究气体各种变化过程各种状态量的变化,很杂,而且注重查表,书编的很一般很一般,作业答案的精度也有点问题。

好像是普通班的必修课,但是是强基班的选修课。

库老师的PPT还算简洁所以很推荐对着PPT稍微过一下,然后基本上把课堂例题做一下作业过一下就没什么问题了。

整理的笔记

重点课程

说是重点课程,其实是我觉得专业课里面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部分

理论力学

  • 课程介绍

感觉更像大物刚体的plus,算是力学系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课,更多关注点放在在物体运动方面。难度真心不大,课后会有三个力学实验+一个创新型实验,创新型实验可以尝试做机器人的。理论力学主要分三大块: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后面的会用到《高等动力学》这本书,但其实也就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虚位移、达朗贝尔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顿方程,涉及很浅而没有深入介绍。

老师是贾铮老师,是一个非常厉害而且讲课非常好的老师。学不会是我的问题,不是老师的问题。

强基班还会抽一节课去庄表中老师建的强基实验室(玩具展览室)特别有趣,基本上是生活里的力学知识,庄老师还会给每个人发玩具,真的超级好

  • 关于考试

考试不难,基本上把例题和课后习题搞懂就行。我自己考试的时候基本上是做出来了,而且一些坑应该是没踩到但是结果却是不大好。(不过按金老师说的这门课就是会存在感觉算对了结果算错了。) 个人感觉难点应该在运动学部分,后面的如虚位移的东西考的比较简单(按贾铮老师的说法是很容易拿分的)

数理方法

  • 课程介绍

前人之述备矣

但对我来说好像比较折磨的是理解不是背诵哈哈哈哈

鲍老师之前说过航院想单独开这门课,所以现在数理方法单独抽出来直接一学期上完,好处就是数理方法后面的勒让德方程、贝塞尔函数那些级数解法就比较容易串起来。之前和黄志龙老师讨论过这门课,原本物院开的课会往里面掺一点物理里的东西(比如说量子力学)但是我们本身用的比较少,所以我当时也认为应该航院自己开没必要讲这些东西。但是从这门课角度来说这些又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对于理解球函数等特殊函数有很大很深的帮助。

但是我总觉得一学期上完量太大而且太赶了(

鲍老师上课喜欢把知识点讲透,注重怎么来的,但是总让我感觉他很急(不是),但是是很有趣的小老头!之前还让我给他带咖啡哈哈哈哈

陈伟球老师比较偏知识点陈列,注重梳理,然后补充各种知识。人也超级好!

  • 教材推荐

推荐顾樵老师的《数学物理方法》,这本教材简洁,感觉比大多数数理方法教材都清楚,里面基本上是简单知识点讲解和题目讲解,尤其是对于分离变量法的讲解我觉得比课本上的清楚很多,缺点就是级数解法后面的深度无法应对教材深度。

然后就是很传统的吴崇试老师的网课了哈哈哈

材料力学

  • 课程介绍

忘记是谁说的了,形容材料力学就是在研究一根杆变形的问题。其实我一直很纠结这个名字,感觉这个名字怪怪的,很贴切有很不贴切,主要是在研究材料的变形问题。曲老师和尹老师讲课很平淡但是讲的很清楚。曲老师人真的超级好,我当时五一前问他问题,结果他五一的时候还记得五一回来上课的时候还给我答疑。

曲老师的课会有一个课程项目,基本上你研究什么都可以,但是要给出一份研究报告,按照曲老师说的说法是即使没成果也可以写写你找的文献资料什么的,今早准备不要拖到太晚(因为很早布置不提的话真的很容易忘哈哈哈),感觉很多人把SRTP的东西套进去用,但是我的SRTP很不好做就没弄了。

殷雅俊老师的课有稍微看一下,讲的真的很好,尤其是在弯曲那一块,加深了很多东西的理解。我觉得上册的东西复杂程度远超下册,因为接触很多基本变形,而且计算量很复杂(特别讨厌算惯性矩)上册的作业有一个别人录的讲解视频可以看一下,下册的内容我觉得没那么难了,作业也相对容易,看答案应该能看得懂。

考试看看历年卷,出题思路基本一样。

材料力学笔记 但是英文且不全


暑假的短学期我看一下有没有空写,有空的话就再开一个贴(狠狠赚红叶老师的米)

关于力学与强基

挖个坑,等到明年或者后年坛庆的时候我写一份从开始到结束强基生活分享 这篇主要是写大一大二的一段总结 建议跳过(是为写这个才写的课程总结)


读强基之前从来不知道这个专业,也不知道能干啥,我记得当时强基面试的时候前稍微浏览一下介绍,结果当时面试官就问我知道力学是干什么的嘛。

我瞎说了一通,但是我对力学还是没有清楚的认识。

强基班(不知道其他班是不是这样)的第一门专业课其实是力学导论,然后我上完力学导论依旧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第一门专业课也拿了很平均的成绩

你问我现在知道了嘛,我可能依旧说没有。我有的只是一个很简单,很笼统的雏形。其实是因为通识课要写专业相关的论文所以去找了很多资料才有一些简单的想法——研究物体运动和变形的学科。我现在学的知识也仅局限于这个。力学的课程设置比较奇怪,基本上其他专业的在大一大二都接触了各种专业课,但是上到现在我觉得能称得上比较正式的专业课也就四门,代价就是我们大三就要学三门硬课哈哈哈哈。

但是这两年过来我还是很喜欢力学的。报强基的时候我只报了力学选项,因为我知道我擅长做数学题而非擅长数学,物理也学得一般,所以最终选择了一个不知道干什么的专业,随遇而安地学下来感觉力学还是蛮适合我的,因为我很喜欢推导公式,因为我很喜欢研究简单抽象的模型,尽管我学不好,但是我就是很喜欢。我跟黄志龙老师聊天的时候,黄志龙老师就说我应该比较擅长公式而不擅长应用(因为我理论力学真的考的很差哈哈哈哈。

我真的很喜欢和人聊天

不过我并没有感受到强基班有什么特别的优待,强基计划的优势可能更多体现在竺院这边给的资源比如说深度科研什么的,但是呢,我个人觉得在我们什么都没有学的情况下就去做科研,其实是有点本末倒置了,也有可能我不是大佬吧。所以有时候真的很希望航院能多多关心我们强基班(我们甚至是要搬宿舍的时候才加的航院本科生群)。

回到强基本身,抛开那些宏观的家国情怀和愿景不谈,他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茫茫人海中挑选几位有成为科学家的人。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并非是这样的人,所以我选择平稳安详度过强基这两年的时光,因为要读博嘛,所以我很早就开始思考未来想研究的领域,但是呢,尽管有读博的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选的心意的导师、心意的研究方向,所以有些时候还是蛮卷的。我的成绩其实已经在可以随心所欲的边缘了,本来想这学期好好争取回来的,结果看起来应该是很难了。强基的设定或许是让大家减轻学业压力的同时能有接触科研的机会,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述,至少对力学,我认为我们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学。我大一的时候年少轻狂跑去听了一次组会,结果那一次什么都没听懂,李德昌老师安慰我说没关系多听听就能懂了,结果后来我一次都没去。因此有时候也挺无奈的,学业上一无所获,科研上寸步难行。

但是我还是在学习,因为我真的我真的很喜欢做一些事情,虽然现在也才大二,但一切好似已经尘埃落定,我不能说清楚地看清未来,但是很多事情总是按照轨迹顽强的发生着。或许我真的不是那种有天赋的人、也不是那种很用功的人,我有的只是一点点努力加上一点点运气。所以我也许会依旧执着那些并不好看的成绩,但是我也应该逐渐接受平凡的自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感觉真的好丧啊哈哈哈哈,但其实大一发生了一些事情导致我一直很难受,反反复复的不知道什么是尽头,但是还是在汲汲寻询因应之道。

也许我不会成为灿若星辰的浙大人,但是我一定要成为我自己。

祝各位在今后的日子都顺顺利利求真问远,不愧于心

——写于基图 2024年6月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最后更新于 Jun 27, 2024 00:00 UTC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