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生日故事集

生日故事集

和生日相关的碎语

献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  《萌芽》里很喜欢林砚秋的文字,我第一次记住这个名字是读到她的《生日故事集》,那种细腻又带着几分闲愁的文字带给我强烈的印象。高考之后,当我再去重读《萌芽》的时候,我发现我很喜欢的很多文章都出自于她的笔下。于是我拙劣地模仿着她的文字,学习其记录自己的生日,并将其作为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

‌‌‌‌  四季轮转,十二月的靠近似乎昭示着冬日终究还是来临,可在我的记忆里,冬日总是模糊的。那种寒意,总是在春节前后凶猛而迅速的降临然后很快无情地离开,在十二月初,闽南的寒冬依旧仅在早晚时分出现,每个清晨,当我在十字路口等着红绿灯的时候,我总习惯微昂着头,然后吐出一口气,在这白雾里窥视着淡霭的天,在这如雾里探花的行为中感叹清晨的寒意。我曾和一个朋友探讨以后的出路,她讲起她想去一个不会那么冷的地方念大学,尽管她最后还是去了复旦,去年冬日聊天时,她同我讲起旁人并不认为厦门的冬算真正的冬,我说厦门的冬天还是算冷的。但是那种很天寒地冻仅在很短暂的时间里存在,其余的时间总带有几分温热。来杭念书的第一个冬天,疫情突然袭来,我们被关在逼仄的空间里,吃喝都有人供给,就像是动物园的被保护起来供人观赏的动物一般。在那段被迫局限于小小方寸空间的日子,寒冬依旧如常的拜访。但我被杭州的冬天打了措手不及,习惯中的单薄的衣物难以抵御这种刺骨的寒,于是不得不穿上从未穿过的羽绒服,将自己牢牢包起,却也更像是索取温暖的动物了。

‌‌‌‌  于是每到天气在冷暖间摇摆的时候,我便意识到也快到了生日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回顾过去的点滴,或悲或喜,但透过烛光里的那份回忆总是带着些许真实的欢乐,仿佛一年里所有的快乐都浓缩在这天里。尽管我已经很久没有围着烛光给自己好好地唱一首生日快乐歌,但是过去的记忆却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中。我将这些弥足珍贵的印象记录下来,铭记于心,或许希冀着这些许欢愉能在各种黑暗中独行的日子里支撑我那近乎崩溃的生活。

‌‌‌‌  人总会带着些许当时季节的影子来到这人世,出生在闽南初冬的我总是如这天气般富于变化。我仍记得小时候的我顽皮而又性情极度恶劣,但是自某天之后就开始收敛孩子心气,念初中的时候我性格有些许一板一眼,对周遭事物带着些许严苛。我记得有一次生日的时候,一个和我玩的还可以的朋友在祝我生日快乐的同时也希望我日后不要太凶,当时的我感到些许沮丧感:我竟然留给好朋友如此糟糕的印象。当时是初三上的末尾,初三下的时候我们重新分班,我格外幸运获得了保送高中的资格,升学压力骤然消失的同时,我开始思考我要以何面目去对待往后的生活,于是在初三下包括高中的时候,我开始和班级、年级的各种同学以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打成一片。有些时候,我如同马戏团的小丑般刻意做滑稽的事情,去刻意模仿一些看似有趣的行为以博得周遭观众的欢乐。过去那个富有棱角的个体悄然收起了自己的的尖锐,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展示自我。不管如何,我收获很多很多很不错的朋友,高一生日的时候,我的两个好朋友一起给我买了很多很多的酸奶,藏在衣物里,如同天降惊喜般散在我的面前,当时的场景留给我极大的震撼。或许是他们买了太多的酸奶了,旁人也纷纷效仿给我买了一堆的酸奶。我当时提着一大袋酸奶走回家,心中是难以散去的甜蜜感。高二快过生日的时候,我偶然知晓自己很喜欢的人有了陪伴的对象,但这件事也不知为何传到了班级里,于是在那次生日,朋友不知出于安慰的态度还是带着些许恶趣味,送了我一堆带有绿色包装的食品,我的同桌将这些食物摆在桌上供旁人围观,当时值班的老师还感叹为什么桌上这么多吃的,知晓真相的人嘴角起几分促狭的笑意,而我只是无奈的耸耸肩。当时的我确实因为这件事而感到些许低落,但面对朋友究其本质还是善意的行为与祝福,那种低落感很快就消散了。

‌‌‌‌  出生在冬天的人或许会带着些许的冰的特质。但对我而言,这层冰会因周遭的温暖而逐渐融化,现出那被牢牢保护起来的柔和。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我都有一群会给我过生日的朋友。有一次有一个朋友忘记了我的生日,却在第二天给我补上了一张生日贺卡。我活在这些人群中,幸福而甜蜜地过着简单平凡的日子。我所有的不顺和失意总是会因为这群朋友而变成不值一提的小事。对我而言,那层冰因周围的温度而化作柔情的水。或许在独处时,我习惯将自己包起,但是每每遇到自己的朋友,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把那层外壳丢弃,凑到朋友身边,说着琐碎莫名的闲话。但是高三毕业,我们各奔东西,那层化掉了的水又逐渐塑造成原来冷冽的冰。但是生活的中的惊喜和感动,却也时不时融化这层并不牢固的外壳。我记得来杭的第一个生日,正值疫情解封,于是在深夜里我和同生日的舍友跑到海纳苑旁边的桥去点燃冷烟花。那散落满地的烟火不仅点亮了沉沉夜色,也点燃了逐渐冰封的世界。

‌‌‌‌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封闭起来。或许我本质上就向往着这样的生活,我喜欢写作,也尝试去写一些不知所云的东西,尽管他们从未完成,但是活在想象中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点:行走于人世的他们对周遭事物都持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淡然。因为我无法做到,所以我将希望投入想象,并逐渐向他们靠近。尤其是在经过一些事情后,我丧失了保持快乐的能力。我是一个很爱凑热闹的人,时常投身于各种繁华、浩大、如粥如沸的游乐之中,但当人群散去、孤灯残影,一种低落感总会如潮水般汹涌袭来将我吞没,我拘泥于情绪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我无比厌恶并痛恨这种感受,它总会给予我难以忍受的窒息感,于是我选择转身逃避。或许我并不是一个欢乐的人,也不是一个被热闹所接纳的人。于是我尽量让自己不受外界影响,在遍地繁华中选择偏安于一个狭小的角落,无悲无喜地望着人来潮往,日起月落。于是那块冷冽的冰,经过不断打磨,最终还是回到了那块在冬日里永不磨灭的冰。有一段时间,我沉溺于一个人散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带上一件外套从西门出去绕着余杭塘河走上一圈,河道旁的灯光昏暗,仅有风声和淡淡的水声。杭州的夜过于安静,看不到几分闹腾的场景,哪怕跑到马路旁也看不到川流不息的场景,这座城似乎已安然入睡,街上看不到几分人影,一切都沉浸于一种沉寂之中。于是在着无边的黑里,我开始和自己说话,抱溺在自己的世界里。

‌‌‌‌  又是一年生日。我悄然翻去十几岁的篇章,进入二十岁。重新审视过去的二十年,那段富有青春年华而不知所忧的日子正在悄然散去,我已然是走过人生快三分之一的路程。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将人生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睡不够,第二个阶段睡不着,第三个阶段似睡非睡,台下的同学都笑着,而我却感叹仅用睡眠便轻而易举地划分了所谓的人生。我记得我念高中的时候,时不时怀着很强的失眠之虞。尤其是到了考试的前夕,我总是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这个时候我便会起身拉开窗帘,让月色如水般涌入房间,听着风声,望着窗外零星的灯火。我总喜欢会去想很多的东西,但每当这个时候,我时候都不会想,就那么静静地站着,好像我仅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一个陌生地过客,然后我拉上窗帘,躺在床上,继续无法安然入睡。但是到了后面,我却越来越睡得安稳,尤其是在高考的时候。我曾偷偷地为高考准备了一些助眠的药物,但也因和母亲为此大吵一架而没有用上。我无比担忧高考时会因紧张而无法入眠,但结果是那几日我睡得比平常还要安稳。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长大了缘故,尽管身体并不会因几次失眠而崩溃,但是它依旧在每次复杂的夜里安然入睡,好似已懂得睡眠的重要性一般。于是念了大学,开始积攒着那些可贵的睡眠时间。平日总是早起,因而我总是在周末痛痛快快地睡上一觉,我曾尝试过几次熬夜,但是我的身体总是很忠诚且诚挚散发着睡意,于是不得不放弃所谓熬夜计划,乖乖地缩进被窝里做着自己的梦。二十年的日子或许就是一场浮华的梦,但是那些显得弥足珍贵的年岁使我不愿从这睡梦中惊醒。我曾写过一篇杂文,讲到人睡在深海之下,在无尽的幽暗里做着别样而无法醒来的梦。人是难以存活在深海里的,于是当他们那场梦醒来时便已失去了做梦的权利。但是深海的景色却又应当是动人心魄的,以丧失做梦的权利获得那无法泯灭的景色,似乎又是值得的。十六七岁的我写下这样不明所以的文字,少年听雨阁楼上,那些矫揉造作的词句没有任何意义,可写作的目的却又很简单。从初中到高中,我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字,我尤好散文、杂文,那些探讨生活与自我的文章对我而言总是带着无限朴素而又华丽的魅力。最早的时候我开始读史铁生,可是生活经验的缺失总是难以触及隐藏在文字背后生命的张力;后来经老师推荐我开始读林清玄,那种对生活的禅意开始塑造我的性灵;再后来极度痴迷于七堇年的作品,到最后开始读简嫃。我拙劣地模仿着作家的文字,亦步亦趋地随着他们写着一些东西,那些无法堂而皇之写在考场作文的文章总是空洞乏味、令人牙酸,脱去并不华丽的外壳后仅剩的只是空虚的灵魂,于是我也意识到,没有生活支撑的写作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少年不识愁滋味,青春年代的烦恼经笔下加工后更多的是一种无谓的无病呻吟。我并不反对书写那些带有愁绪的文字,但很多时候我更多地是夸大所经受或正在遭受的无法称之为苦难的闲愁,而且他不值得如此歌颂。

‌‌‌‌  我并不是一个喜庆的人,也说不了几句喜庆的话,因而当下的我仍在书写这些带有悲情的文字。从十七八岁到二十岁,我的人生似乎只是在边缘绕了一个圈子,兜兜转转地回到原点,没有丝毫变化,二十岁的我依旧没有准备好要去抉择亦或抛弃怎样的人生,正如我曾经写道“我依旧迷惘于人生选择与方向,整日同复杂而又神秘的知识搏斗,在狭小的角落里蹉跎着自己的人生,用自己贫瘠的文笔写着一些不知所云的文字。”尽管我不知道在二十岁这一年我将会经历什么,又将会成为何样的人,但我会依旧诚恳地记录着那些淹没在喧哗下不被任何人见证的悲喜。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最后更新于 Dec 12, 2023 00:00 UTC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